头像

肖凤莲

国画280000元/平方尺; 书法200000元/平方尺

“北宋三大家”之一李成后裔,首届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获得者;海上画派传承人,中国画艺术研究委员会理事。
       雨荷,原名肖凤莲,出生于1976年3月,现居北京,祖籍山东。号杜葵。“北宋三大家”之一李成后裔,首届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获得者;海上画派传承人,中国画艺术研究委员会理事,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研究员,文化部国际艺术研究会副会长,世界名人艺术创作协会副主席,德艺双馨艺术家,荣宝斋特聘画家,国家一级美术师。法国巴黎美术学院高级特聘教授,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画修复专家,中国历史博物馆艺委会委员,被评为中国最具收藏价值女艺术家。

       《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》获得者雨荷(靳尚谊,邵大箴,卢禹舜,丁绍光,陈丹青,冷军,何家英,吴为山,霍启刚,徐冰,王仲,刘晓庆、倪萍,黄小坚,全山石)等各界知名人士参加。

       雨荷是“北宋三大家之一”李成后裔,出生书香门第,自幼学习山水画,宫廷画,花鸟,人物,油画。其山水作品风格气势浑厚,意境深远。花鸟、人物画风笔精墨妙,秀丽雅逸。青年时期师从“宫廷画派”爱新觉罗浦佐先生,学习传统宫廷画派的技艺。后经介绍拜师画坛巨匠吴湖帆弟子宋文治先生,研习山水画,深受先生教诲和指教,顿悟宋文治先生的艺术真谛。师古不泥古,创新表达符合当代情怀与需求的题材。更以笔墨彰显出中国画的继承传统,开拓出新的精神。

       1994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,1999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。2004年于北京首次办个人展“雨荷艺术展”,观光人数突破20000人次,同时被5家拍卖行签约。

       首届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获得者,海上画派传承人,中国画艺术研究委员会理事,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研究员,世界名人艺术创作协会副主席,德艺双馨艺术家,荣宝斋特聘画家,国家一级美术师,法国巴黎美术学院高级特聘教授,中国历史博物馆艺委会委员,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画修复专家

       毋庸置疑,中国画是有标准的,而且标准极高。无论是谢赫的“六法”论、荆浩的“六要”说,还是黄宾虹的“三要”、潘天寿的“五宜”等历代诸多理论,都在告诉我们,中国画的创作,不是任谁都可以从事的,更不是随随便便就把一件作品能够称之为中国画的。甚至说,中国画自始自终都是一门典型的精英艺术,一门只有文艺精英才能够,也才有资格和能力介入的“高门槛”艺术。

       但凡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,首先,“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”(清•沈宗骞语),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,绘画多是士人所为的艺术。而士人,指的就是读书人,即具有较高文艺修养的知识分子。其次,中国画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技法技巧的呈现,它还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、哲学属性等。国画大家张仃就曾旗帜鲜明地指出“中国画是一个文化的概念”。
       此外,中国画论也认为,艺与道有着本来的联系,所谓“艺即是道,道即是艺”,而“画亦艺也”,故画即是道。换句话讲,道是中国画的哲学核心,它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本质,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。如果理解不了这一点,就很难真正深入到中国画的精神内核中去,也很难真正领悟到中国画的高妙之处,而这些,只有文艺精英才有可能做到。

       尤其自文人画出现以后,中国画更是在士大夫阶层得以极大发展和提高,也更加注重起综合修养的表达。它已不仅仅是“画,形也”、“以形写形”、“以色貌色”那样直观地表现,而是更加注重笔墨心性、境界格调,更加注重思想情韵的抒发以及人文精神的彰显,且努力追求“画外之画”、“意外之意”、“境外之境”。

       作品经常在《中国人才报》、 《中国农民报》、 《中国信息报》、 《新闻出版报》、 《北京晚报》、 《羲之书画报》、 《中国青年报》及《西部发展杂志》等报刊上发表。

       应邀参加书画名家世界巡回展,在澳大利亚、美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俄罗斯等国受到国际文化界的广泛关注。其作品37次在国际书画大展中获奖,雨荷老师作品被人民大会堂、中国美术馆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、巴黎毕加索美术馆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文博馆收藏。


艺术点评

 

青绿山水与重彩人物的美学诗意

——记著名画家雨荷女士

 

       雨荷女士以独树一帜的创作轨迹,为当代中国画搭建起一座沟通传统与现代的美学桥梁。她的作品如从山岚氤氲、雾霭缭绕的诗意之境中款款生成,带着深厚学养的沉淀,亦有着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。她在青绿山水与重彩人物的创作天地里,挥毫泼墨,奏响一曲动人心弦的笔墨交响,书写着满溢文化温度的艺术华章,成为学者型艺术家思辨与创造的鲜活彰显。
        雨荷女士的艺术修养,深深扎根于她对美术史论的系统钻研。在当代水墨创作的群体中,她以一种难能可贵的学术自觉,将理论的深邃与实践的灵动巧妙融合,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她如一位执着的探索者,深入宋元山水的皴法秘境,品味明清文人画的意境幽微,更对近现代黄宾虹“五笔七墨”的理论反复揣摩。在这般深度的研析中,她逐渐孕育出独具魅力的笔墨语言。让积墨的厚重层叠与破墨的灵动鲜活相互映衬,既得黄宾虹“浑厚华滋”的笔墨神髓,又通过对山石纹理的解构与重构,构建出富有现代构成意识的视觉图景。师古而不泥古,她在传统绘画语言的基因中深度解码,再以当代的视角进行转译,让中国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。
       层峦叠嶂在她苍润的笔触下徐徐铺展,以书入画的篆籀笔法,似灵动的舞者,强化着山体的质感,飞白与泼彩交织,既契合山形步步移的传统审美,又借光影的虚实变幻,赋予画面以时空流转的现代韵律。尤为动人的是,她将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与记忆,幻化为独特的意象符号。山间的流云悠悠,石隙的溪涧潺潺,风中的松涛阵阵,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致,而是升华为承载着文化乡愁的精神图腾。这是胸中丘壑与笔底烟霞的深度交融,是自然之景向文化心象的美妙转化。
       重彩人物的创作雨荷女士大胆突破传统仕女画的程式束缚,以人类学田野考察般的严谨,深入生活的现场,去捕捉人物的神韵。笔下的人物,既保留了工笔重彩的精致典雅,又通过服饰纹样的符号化解构、肢体语言的戏剧化处理,为传统题材注入了当代的人文关怀。没骨法渲染的服饰,色彩的冷暖变化,取法于《诗经》中“蒹葭苍苍”的诗意意象,又以平面构成增强视觉的张力。她将东方写意的精神与西方形式构成相融合,立足本土文化,又以开放的视野对话世界艺术。
       她的创新,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与现代诠释,古意并非复古,而是以现代视角重新编码传统美学元素,以古人之法,开自己新境,延续着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,又赋予传统笔墨以时代的气息,是文化自信在艺术领域的生动演绎。

在中国画变革的时代浪潮中,雨荷女士的艺术实践犹如一座灯塔,具有典型的引领意义。她以学者的智慧梳理传统文脉,以诗人的敏感捕捉时代精神,以赤子的情怀守护文化根脉。她的作品展现着精湛的笔墨技艺,蕴含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解读。她将个体的文化体验升华推进艺术发展的新力量,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借鉴,也引导了借古开今的前行的方向。

 

 

著名书画评论家 史峰 2025年3月5日